意識強度檢測點(9)右下區:模組交換區

(2018-2019年第三版)
【元吾氏催醒法研究】

本文為《意識強度檢測點(8)右上區:靈性結構區》的續篇。

以下分享「第9區」的檢測點。

 

----------目錄----------
  • 第1部分:模組建立部分

    • 第一種:螺旋感應模組結構

      • 1.波形扭轉機率的穩定性

      • 2、層次間的交融度

      • 3、模組區域斷層程度

      • 4.模組運動的同步性

      • 5.模組發展的連動性

    • 第二種:直線折疊模組結構

      • 1.月牙形感應模組結構的建立

      • 2、垂直形連接模組結構的建立

      • 3.倒椎滴漏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
      • 4.翻滾波浪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
      • 5.半月遞進型模組結構的建立

      • 6.豎條狀風鈴排S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
      • 7.三角形串列模組結構的建立

      • 8.無底金字塔型射線模組結構的建立

  • 第2部分:不同模組間互動部分

    • 第一種:珊瑚狀互動區域

      • 1.蟲節狀多層次交替型互動類型

      • 2.蝶狀循環互動類型

      • 3.橋式節梯型互動類型

      • 4.幾何型嵌套式互動類型

      • 5.內核型擴充式互動類型

    • 第二種:溝壑型互動區域

      • 1、疊片狀互動結構

      • 2.散射狀針型互動結構

      • 3.水滴狀流動性互動結構

      • 4.兩點旋轉型互動結構

      • 5.針葉式串行互動結構

      • 6.水簾型互動結構

      • 7.水漫型互動結構

      • 8.飛劍型互動結構

      • 9.整體螺旋型互動結構

    • 第三種:大麗花互動區域

      • 1.曲線描邊型互動結構

      • 2、花心放射自旋球型互動結構

      • 3.花心放射螺旋型互動結構

    • 第四種:傳音筒互動區域

      • 1.單線螺旋狀互動結構

      • 2、點狀能量聚散互動結構

      • 3.多線直線互動結構

      • 4.中軸線橢圓泡泡互動結構

  • 第3部分:模組基底部分

    • 第一種:基底結構的搭建區域

    • 第二種:基底結構的運作區域

      • 1.網狀節點運作方式

      • 2、弧線連接運轉方式

    • 第三種:基底結構的防護區域

----------

 

【九】右下區:模組交換區

 

第1部分:模組建立部分


人體資訊模組(或意識模組)的建立,有一個控製程序,叫YCCB。
此程式用來控制分層、分功能地建立對應的資訊模組區域。

此程序透過以下2種方式,來完成整體運作。

 

第一種:螺旋感應模組結構


第一種,是在底層以螺旋感應的方式,來調整訊息模組區域的結構。包括資訊模組的折疊、扭轉等其它變形機制。

有5種調整方式。

 

1.波形扭轉機率的穩定性

是指波形結構在通過區域資訊模組時,發生一定機率的扭轉現象。
正常的扭轉,可讓機體更好的適應各種不同的情況。

波形的正常扭轉,可顯化為個體不同的反應方式。
偵測數值指正常扭轉的穩定性,數值越高代表越穩定。

量化數據(正常扭轉的穩定性):

人類平均60~70%。

 

2、層次間的交融度


是指不同區域資訊模組之間相似的部分,會產生交互融的現象。

此部分對個體不同機能的協調性,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。

(主要影響的機能,還可以再細分。)

檢測數值指正常交融的穩定性。

量化數據(正常交融的穩定性):

人類平均50~60%。

 

3、模組區域斷層程度

資訊模組運作有正常損耗,系統會及時修補和更新受損的資訊模組。

如果受到干擾,受損部分會卡住,導致無法被過濾。這樣就無法完成更新,慢慢會出現斷層現象。

幹擾,主要是導致受損部位的剝落機制異常,該部位會收到反向訊號,進而產生拮抗效應。

需要屏蔽反向訊號,機制才會恢復正常。
反向訊號主要來自乾擾滲透技術。

斷層數的增加,會影響意識訊號的傳輸,使得個體自由意識的影響減弱,更容易被操控。

檢測數值指斷層程度。

量化資料(斷層程度):

人類平均40~50%。

 

4.模組運動的同步性

資訊模組依照一定的規則去做整體性的運動,整體運作基本上會做到同步有序。

不同步的資訊模組區域,容易產生受損連動,會導致新的受損因素產生。

因此,資訊模組修復也是較為重要的部分,也是個別提升的重要參考指標。

該數值高的話,個體發展較穩健有序。

量化數據(同步性):

人類平均30~40%。

 

5.模組發展的連動性

資訊模組會隨著運動,而得到自身的發展。

資訊模組在發展過程中,會因為自身的原始力而引發削弱效應,會導致模組自動下降層級,模組的波動也會產生機能異常。

連動性,體現在模組間的合作。

模組合作機制,是根據國際通用規則來進行,該規則由人體規則委員會制定。

該委員會總共頒布了18項規則和章程,構成人體運作的基本法則。

量化數據(連動性):

人類普遍50~60%。

 

第二種:直線折疊模組結構

第二種,是以直線折疊的方式,來建立資訊模組結構。

有8種建立方式。

 

1.月牙形感應模組結構的建立

結構:月牙形,沿著蝴蝶形曲線螺旋狀上升,末端分叉為5個端口,與矩形磁力結構對接,通過上層結構紐帶,傳送到下一個模式結構中。

功能:在周邊神經系統發揮作用,捕捉遊離訊息粒子,為建立感應新形態而輸送能量。

此模式運作良好的話,個體的感應機能會更穩定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~70%。

 

2、垂直形連接模組結構的建立

結構:垂直形、離散型結構。

功能:向外擴散資訊粒子,透過調整扭矩,可調節擴散的量度和角度。

從更高的角度來看:透過這種擴散方式,進行資訊模組間的對接,能對接的範圍很廣,包容性也很強,從某些層面來說可以做很多事情。
開發和利用這些結構,可以進行一些有目的性的遊戲操作。
(目前該層面研究較少,未來可能會增加相關研究。)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~70%。

 

3.倒椎滴漏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
結構:倒椎形、滴漏型結構。

功能:有3層滲透結構:

第1層的功能是過濾:將一些較大的雜質粒子或粒子團排除在外。

第2層的功能是轉化:將過濾進來的雜質粒子進行打散和重組。

第3層的功能是精微化:轉變為個體可以吸收的新粒子。

整個結構類似雜質粒子的回收和轉換的功能。
此結構的功能可以很好地維持個體機能的循環運作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40~60%。

 

4.翻滾波浪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
結構:有幾種不同的翻滾波浪形態,根據不同的反應模式進行形態的調整,整體呈現鏈條形。

功能:反應模式有3種:

第1種:繼承演化型:螺旋式翻滾。在翻滾中接納並吸收外界觸發而產生的資訊粒子,進行發酵演化。

第2種:對抗排斥型:閉合型翻滾。在翻滾中撞擊其它資訊粒子,對機體相關運行起到較為穩定的保護作用,所以是機體必不可少的核心功能之一。

第3種:互助交換型:觸角迴轉式翻滾。在翻滾中接收外界訊息的同時,把自體訊息傳遞出去,並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給相應的其他部位,同時也從其它部位中獲取其它的訊息,從而進行這種交換互動的循環。

3種形態互相配合、呼應、合作,形成一套完整的運作機制。

此模式與人體的自然和諧的發展有關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40~50%。

 

5.半月遞進型模組結構的建立

結構:半月形,遞進結構。

功能:此模組有5層遞進結構,是神經元等微小單位的大本營,在這裡製造和重組品種繁多的微小單元,並進行調配,輸送到不同的地方。

第1層:根據需要來製造不同的微小單位。

第2層:依功能進行分類儲存。

第3層:依需求進行調配組合。

第4層:依所需進行對外輸送。

第5層:回收和調整以便再次利用。

此模組有雙層基底,可以確保整個過程順利進行,機體中充滿了流動的原始密物質。

該物質是生命機體重要的基礎構成元素,是機體能動性的來源。

量化數據:人類平均70%左右。

 

6.豎條狀風鈴排S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
結構:垂直條狀的,風鈴,一排一排的,S型。

功能:豎條狀的風鈴相當於訊息的觸發器,是訊息的點性觸發系統,屬於資訊焦點屬性的捕捉與處理。
當原始資訊粒子以獨立粒子形式穿過模組時,觸發器會自動對其進行捕捉,然後透過分析,根據不同的功能進行分類,之後再重新調配和組合,變成一種螺旋狀波的形式進行訊息傳導。

但是,這個過程會對原始資訊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和變形。
因此,在模組的末端,會有一個還原系統,把波形的資訊恢復到原始資訊粒子的狀態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40-50%。

 
7.三角形串列模組結構的建立

結構:由許多一樣大的平面三角形,以上下方重疊的方式進行縱向排列和延伸,每個三角形的間隙距離和三角形邊長比例為1:5。

功能:三角形相當於資訊觸發器,是資訊的線性觸發系統,屬於資訊的縱向關聯屬性的捕捉與處理。
當資訊粒子穿過模組時,模組整體會透過蠕動對資訊進行過濾,把雜質粒子分離出來,然後資訊粒子被重新分配,並形成相對穩定和有序的狀態。
但是,這個過程會對原始資訊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和變形。
因此,在模組的末端,會有一個還原系統,把波形的訊息恢復到原始的粒子狀態。

量化數據:人類平均60%。

 
8.無底金字塔型射線模組結構的建立

結構:金字塔,裡面有射線,上下左右沿著三角形,金字塔底部是空的,不是三角形,而是五角或六角形。

功能:資訊粒子從金字塔頂尖進入,往下延伸傳遞。此過程中,資訊粒子的內部排列會被拉長和放大。
此過程還具有資訊解密和修改功能。
這個功能可以透過集體意識對個體進行整合,聯合起來對資訊進行收集、放大、解密和修改,起到個體和整體的互相促進。
此功能屬於資訊解剖,深入資訊內部結構,進行分析處理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-70%。

 

第2部分:不同模組間互動部分


此部分有4種互動區域。

 

第一種:珊瑚狀互動區域


此區域有數條神經節通道,連接各區域資訊模組。

此區域有5種互動類型。

 

1.蟲節狀多層次交替型互動類型

這種互動方式最為廣泛,是大規模頻繁的數據交互,是最廣泛、最常見的一種形式。
有非常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,可以確保人體大部分的功能都正常運作。

該點位的數值,代表該互動模式的暢通程度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~70%。

 

2.蝶狀循環互動類型

此互動模式為一端模組同時產生兩股粒子波,進行循環交替互動。
此粒子波在運動過程中,會產生各種交替組合型的轉化反應,屬於高階互動功能。
此模組的交互,也會起到平衡作用,有利於底層交互機制的建立。
不同模組間,透過此互動模式,可達成不同資料間的跨層級處理,對於累積新型資料以及更上一層的互動做好基礎準備。
此互動模式有B級抗干擾機制,保障資料跨層級轉換的順利進行。

此數據一般比較穩定。

量化數據:人類平均80%左右。

 

3.橋式節梯型互動類型

此互動模式,對於模組間資訊資料的微小失衡的調整,可起到廣泛和積極的作用。
這種積極性,體現在可有一定的容錯率,模組間資料結合融合性更高,排斥性反應較小,可幫助提升整體效率。
研究此結構的微調機制,可模擬此機制,製造對應的裝置,可達到調整更大失衡數據的目的,同時也能研發更多的智慧調整程序。
此結構有較強的伸縮性,對於後天調整進化,有很大的潛力發掘空間。

具體量化數值:包括穩定性和調整率等不同部分的數值。目前是按照一個整體數值來檢測的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~70%。

 

4.幾何型嵌套式互動類型

此互動方式,常用於密碼型資料類型的傳送,在互動中同時進行解碼與二次加密,以確保傳輸的安全與穩定。
密碼型數據,本身性質不穩定,數據容易發生變化,需要透過加密來維持穩定性。

此互動方式,是透過多層嵌套結構,進行瞬間解密,以達到互動的目的。同時進行二次加密,以完成資料回流。

此互動方式的研究,對於資訊保密型傳輸,有實用價值。

T組在此處的研究,主要是破解和監控。但破解極為困難,因為加密方式是千變萬化、毫無規律的。
T組的研究,主要是監控瞬間解密的過程,試圖在解密和二次加密之間製造間隙,以達到獲取資訊的目的。

根據觀察,這兩種行為像是同一種形式,解密的過程即等同於二次加密的過程,難以分辨間隙。
但是,可以從傳送過程中的形態變化和流動速度,來判斷訊息的頻率類型。

可以研究如何更多地利用這方式來進行訊息傳送,用該原理來建立自己人之間的訊息互動空間。

該點位的偵測數值,代表該互動方式的使用率。人類普遍有更大的利用空間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40~60%。

 

5.內核型擴充式互動類型

此類型主要用於低端附屬配件類型的資料傳輸。
此類型可完成大量附屬結構資料的傳送,也是一種基礎保障性的傳送。

此結構在傳送過程中,可能摻雜一些顆粒狀雜質,對後續部分造成一定負擔,影響整個機體的流動效率。

雜質可分為:
1)自體產生的雜質;
2)外部輸送的雜質。

T組透過後者的方式,來達到乾擾和影響的目的。此手段較為常用,可有效降低機體的工作效率。

此結構因為自身精密度不高,較難在傳送中防止雜質混入。一般情況下,需要等資訊到達模組內部後,再進行清除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50~60%,外部雜質率佔40%左右。

 

第二種:溝壑型互動區域


此區域的互動和交流機制比較複雜,有許多交叉和互相影響的部分。
該區域有一條主幹支持,整體類似樹狀。
這種結構的優勢,在於互動緊密、性質穩定,很難受到影響。
該區域伸出多條支線,與其它模組連接。
其本身有智慧功能,能向外發出訊號。
訊號發送的深度和廣度,取決於該訊號的頻率。

可以透過捕捉這些頻率,檢測出機體受影響的部分。

此區域有8種互動結構。

 

1、疊片狀互動結構

結構:疊片狀。

功能:互動過程中,可分散行動。這種方式有良好的適應性和靈活多變的特點,可使彼此間的離解產生引導效應。
這種離解可發生在多項區域內,由不同的嵌套結構,將其固定在某種特定的頻率和軌道中,透過遞進傳導機制和發揮熱能作用,產生氣化反應,對於目前的研究能起到補充作用。
補充作用主要體現在需要扭動和旋轉的行為。這種扭動和旋轉的形式,可有效的將其過程達到更高的最佳化水平。

該點位的數值,是指該結構的發揮作用的百分比,屬於可開發的潛力。

如果達到80~90%屬於比較好的水平,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~70%。

 

2.散射狀針型互動結構

結構:散射狀、針型。

功能:許多資訊模組的研究,都依賴該結構所提供的一些服務,廣泛存在於該區域。

這個結構是可以重點開發和利用的,有大部分可以作為後備力量的儲存和準備。

此數值包括開發程度和後備力量的準備程度。

量化資料:人類普遍開發程度在30~40%,後備程度在10~20%。

 

3.水滴狀流動性互動結構

結構:水滴狀、流動型。

功能:特點是適應性很強。
從研究角度來說不是特別重要,發揮的作用不是很顯著,但也是不可或缺的。
它能夠輔助其它結構的順利運作。雖然數量很多,但功能較簡單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70~80%。

 

4.兩點旋轉型互動結構

結構:兩點,旋轉型互動。

功能:數量不多,屬於特殊作用的結構。

在4種情況下發揮作用:

第一種:是以隔離的方式,解開某些纏繞型訊息。

第二種:是在蝶型環抱結構中,起到緩衝的作用。

第三種:是在兩種結構之間,起到吸引和分離的中介作用。

第四種:是聚在一起旋轉,能起到幫助其它結構運作的加速作用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~70%。

 

5.針葉式串行互動結構

結構:針葉式,串列互動。

有3種運行形態:

第一種:針葉以某種規律擺動,

第二種:整串做整體自旋,

第三種:串型可縮成球型。

功能:在此區域內主要是巡航作用,針葉可做不同頻率的擺動,以吸附不同種類的微小資訊粒子單位,達到運輸和調節的作用。

研究其擺動頻率與吸附單位之間的關係,可以有非常廣泛的應用範圍,對於接收、改造和製作資訊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
(也是針對T組,變被動為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)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40~60%。

 

6.水簾型互動結構


結構:均勻分佈在溝壑型區域的內壁中,但是是獨立的互動結構。

功能:可感應其它互動結構所發出的不同訊息。
水簾有6-7層,可連結不同的維度,透過感應和收集所經過的訊息,進行不同維度間的傳輸和互動。
該結構可以穿越溝壑內壁,連接不同方位的其它維度。
同時可以連接其它維度的溝壑內訊息,進行交換和互動。
此結構有多種延伸方式,可隨溝壑的生長而延伸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50-60%。

 

7.水漫型互動結構

結構:資訊來源如液體般進入溝壑結構,順著溝壑的形狀延伸出去,並形成一個水位深度,整體像一個封閉的水庫。

功能:當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的資訊進入,導致水平面上升,並形成對溝壑結構的壓力(像洪水期的堤壩),導致原有的溝壑結構無法運轉大量進入的水源,會自動橫向擴展。
這種情況類似個體在合一的狀態下,頻率擴展比較深的時候,因為短時間內要處理大量訊息,超出承受的壓力,導致身體會感覺特別的難受,甚至會出現噁心想吐的情況。
在這種情況下,為了確保正常的運轉,溝壑結構會根據水源的壓力大小而產生變化:
溝壑深度不變,但橫向面積會相應擴展,水源被及時引流,水位下降,對溝壑造成的壓力也隨之降低,並恢復到正常的運作水準。
此結構,與上一個結構的區別,在於溝壑的擴展性。

此結構能感應其它互動結構所發出的訊息,並連結到不同的維度。
當出現短時間內資訊激增的情況下,能相應地把資訊的多維度連動性,進行延伸和拓展,同時也可以進行壓力測試。
這個功能可以結合多個個體的資源:
如果某個個體的資源處理能力不夠用,可以聯合其他個體的溝壑結構,形成一個共享整體,從而增大這個資訊來源的共享處理能力。
有點像電腦系統裡面,記憶體共享的原理。

量化數據:人類平均40%。

 

8.飛劍型互動結構

結構:也可以叫瀑布性互動結構。

功能:讓資訊來源形成一個具有衝擊力的頭部結構,對溝壑機構進行衝擊。
能加快訊息互動的速度,形成訊息的流動性衝擊,使溝壑結構在衝擊下發生變化,溝壑結構連結的深度和廣度也得到相對應的提升。
但因為資訊互動的加速,也同時提高了資訊控制的難度,處理不當會出現資訊的損失與變形,是一個優缺點並存的結構。
所以,最終的互動質量,取決於衝擊力控制的精確度和平衡度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20-30%。

 

9.整體螺旋型互動結構

結構:跟針葉串列互動結構有類似的地方,相同點都是具有巡航的作用,不同點是整體運動的形狀。
不同點:當意識流進入這個互動結構,會變成螺旋型的運行形態(非天然),外觀類似加長版的義大利螺絲麵。

功能:起到運輸和調節的作用,對訊息流起到加速吸收的作用,對意識流的導向起到輔助的作用,把不同的信息源在短時間內進行分類,導向到所指定的區域,起到更快更合理的銜接。
應用的範圍比較廣泛,對訊息的接收和改造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跟針葉互動結構一樣,對相關研究也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50-60%。

 

第三種:大麗花互動區域

此區域有3種互動結構。

1.曲線描邊型互動結構

結構:曲線、沿著花邊像描線一樣移動。

功能:先從資訊的外圍輪廓進行掃描,得出初步的整體狀況。再從外圍逐層往中心位置以螺旋式深入,達到掃描、分析、分類、拓展的目的。
其互動順序是屬於從外至內,屬於宏觀為主的互動。有點像蜘蛛結網的原理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70-80%。

 

2、花心放射自旋球型互動結構

結構:球形、從花心放射出來、同時自旋運動。

功能:先從資訊中心出發,把資訊的中心部分和外圍整體部分進行關聯性的連接,然後透過互動和系統運轉,達到掃描、分析、分類、拓展的目的。
其互動順序是從內至外,屬於宏觀和微觀同步的互動。也有點像靜電球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-70%。

 

3.花心放射螺旋型互動結構

結構:從花心放射狀射線、螺旋形旋轉運動。

功能:以資訊中心位置出發,從細微的角度,進行資訊互動延伸。
相對上面兩種互動,此互動更細微,深度更深,屬於微觀為主的互動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-70%。

 

第四種:傳音筒互動區域


此區域有4種互動結構。

 

1.單線螺旋狀互動結構

結構:單線、沿著傳音筒螺旋運動。

功能:將資訊流放大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-70%。

 

2、點狀能量聚散互動結構

結構:點狀能量、重複散發、聚集、散發、聚集式的運動。

功能:透過散發和聚集,來偵測訊息流的密度為主,並進行分類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50-60%。

 

3.多線直線互動結構

結構:多線、沿著傳音筒直線移動。

功能:把資訊透過半盲的方式延展出去,與其它的資訊來源進行碰撞,過程中對所得到的反射訊號進行偵測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40-50%。

 

4.中軸線橢圓泡泡互動結構

結構:沿著中軸線的橢圓型泡泡,可變形,或橢或圓形、或長或鼓,有時像橄欖球。

功能:進入資訊粒子泡泡的內部,沿著中軸線互動,偵測資訊內部銜接的數值。
整體來說,就是對資訊來源內部所有的銜接和所有資料進行掃描。

量化數據:人類平均60%。

 

第3部分:模組基底部分


此基底結構有3種區域。

 

第一種:基底結構的搭建區域


結構:沿著其它結構的邊緣進行自然搭建,沒有固定形態。

功能:快速搭建,對資訊的整體佈局和內容,有一個整體的了解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50-60%。

 

第二種:基底結構的運作區域


此區域有2種運作方式。

 

1.網狀節點運作方式

結構:網狀,把一些節點相連。網本身是運行通道和運行方式。

功能:快速搭建,對資訊的整體佈局和內容,有一個整體的了解。
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-70%。

 

2、弧線連接運轉方式

結構:弧線連接節點的運作方式。

功能:進行點對點的連接,弧線會繞過一些區域進行非邏輯性的連接,對資訊進行深度分析。

量化數據:人類平均60%。

 

第三種:基底結構的防護區域


結構:各節點相互垂直延伸,連結在一起,組成防護網。每個節點像一個小吸盤連結在一起。

功能:對資訊各方面的儲存進行分類和保護,避免內部和外部資訊之間的干擾。

量化數據:人類平均70%。

 

【第9區檢測點點完】

 

【後記】


以上第1-9區的兩百多個意識強度檢測點,是粗分的大檢測點。
意識強度級,就是所有檢測點的綜合值。

意識強度檢測點,更具體地從多角度檢測個體的合一本源、認知幻相的深度。
所以,意識強度檢測點,也可以用來當作【意識強度練習點】、或【意識强度提升點】。

對意識強度的具體內容理解的越深,越有助於拓展意識強度。
具體內容的練習效益,主要是靠平時的日常化。
換言之:24/7/365。

以上兩百多個具體內容,練習程度和效益足夠的話,意識強度可以拓展到30+級以上,達到真正覺醒=脫離催眠輪迴。

(細分的小提升點,有幾萬個,對覺醒脫離輪迴,目前沒有必要,只適合做研究。)

 

【意識強度檢測點完】

-------------Disclaimer 免責聲明-------------

  • 經驗分享,僅供參考。轉載自由,嚴禁修改。
  • All info is intended for experience sharing and reference only without any warranty.
  • Redistribution is freely permitted provided that no modification is made whatsoever.

YWS

©Copyright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