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為《意識強度檢測點(8)右上區:靈性結構區》的續篇。
以下分享「第9區」的檢測點。
----------目錄----------
-
第1部分:模組建立部分
-
第一種:螺旋感應模組結構
-
1.波形扭轉機率的穩定性
-
2、層次間的交融度
-
3、模組區域斷層程度
-
4.模組運動的同步性
-
5.模組發展的連動性
-
-
第二種:直線折疊模組結構
-
1.月牙形感應模組結構的建立
-
2、垂直形連接模組結構的建立
-
3.倒椎滴漏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-
4.翻滾波浪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-
5.半月遞進型模組結構的建立
-
6.豎條狀風鈴排S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-
7.三角形串列模組結構的建立
-
8.無底金字塔型射線模組結構的建立
-
-
-
第2部分:不同模組間互動部分
-
第一種:珊瑚狀互動區域
-
1.蟲節狀多層次交替型互動類型
-
2.蝶狀循環互動類型
-
3.橋式節梯型互動類型
-
4.幾何型嵌套式互動類型
-
5.內核型擴充式互動類型
-
-
第二種:溝壑型互動區域
-
1、疊片狀互動結構
-
2.散射狀針型互動結構
-
3.水滴狀流動性互動結構
-
4.兩點旋轉型互動結構
-
5.針葉式串行互動結構
-
6.水簾型互動結構
-
7.水漫型互動結構
-
8.飛劍型互動結構
-
9.整體螺旋型互動結構
-
-
第三種:大麗花互動區域
-
1.曲線描邊型互動結構
-
2、花心放射自旋球型互動結構
-
3.花心放射螺旋型互動結構
-
-
第四種:傳音筒互動區域
-
1.單線螺旋狀互動結構
-
2、點狀能量聚散互動結構
-
3.多線直線互動結構
-
4.中軸線橢圓泡泡互動結構
-
-
-
第3部分:模組基底部分
-
第一種:基底結構的搭建區域
-
第二種:基底結構的運作區域
-
1.網狀節點運作方式
-
2、弧線連接運轉方式
-
-
第三種:基底結構的防護區域
-
----------
【九】右下區:模組交換區
第1部分:模組建立部分
人體資訊模組(或意識模組)的建立,有一個控製程序,叫YCCB。
此程式用來控制分層、分功能地建立對應的資訊模組區域。
此程序透過以下2種方式,來完成整體運作。
第一種:螺旋感應模組結構
第一種,是在底層以螺旋感應的方式,來調整訊息模組區域的結構。包括資訊模組的折疊、扭轉等其它變形機制。
有5種調整方式。
1.波形扭轉機率的穩定性
是指波形結構在通過區域資訊模組時,發生一定機率的扭轉現象。
正常的扭轉,可讓機體更好的適應各種不同的情況。
波形的正常扭轉,可顯化為個體不同的反應方式。
偵測數值指正常扭轉的穩定性,數值越高代表越穩定。
量化數據(正常扭轉的穩定性):
人類平均60~70%。
2、層次間的交融度
是指不同區域資訊模組之間相似的部分,會產生交互融的現象。
此部分對個體不同機能的協調性,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。
(主要影響的機能,還可以再細分。)
檢測數值指正常交融的穩定性。
量化數據(正常交融的穩定性):
人類平均50~60%。
3、模組區域斷層程度
資訊模組運作有正常損耗,系統會及時修補和更新受損的資訊模組。
如果受到干擾,受損部分會卡住,導致無法被過濾。這樣就無法完成更新,慢慢會出現斷層現象。
幹擾,主要是導致受損部位的剝落機制異常,該部位會收到反向訊號,進而產生拮抗效應。
需要屏蔽反向訊號,機制才會恢復正常。
反向訊號主要來自乾擾滲透技術。
斷層數的增加,會影響意識訊號的傳輸,使得個體自由意識的影響減弱,更容易被操控。
檢測數值指斷層程度。
量化資料(斷層程度):
人類平均40~50%。
4.模組運動的同步性
資訊模組依照一定的規則去做整體性的運動,整體運作基本上會做到同步有序。
不同步的資訊模組區域,容易產生受損連動,會導致新的受損因素產生。
因此,資訊模組修復也是較為重要的部分,也是個別提升的重要參考指標。
該數值高的話,個體發展較穩健有序。
量化數據(同步性):
人類平均30~40%。
5.模組發展的連動性
資訊模組會隨著運動,而得到自身的發展。
資訊模組在發展過程中,會因為自身的原始力而引發削弱效應,會導致模組自動下降層級,模組的波動也會產生機能異常。
連動性,體現在模組間的合作。
模組合作機制,是根據國際通用規則來進行,該規則由人體規則委員會制定。
該委員會總共頒布了18項規則和章程,構成人體運作的基本法則。
量化數據(連動性):
人類普遍50~60%。
第二種:直線折疊模組結構
第二種,是以直線折疊的方式,來建立資訊模組結構。
有8種建立方式。
1.月牙形感應模組結構的建立
結構:月牙形,沿著蝴蝶形曲線螺旋狀上升,末端分叉為5個端口,與矩形磁力結構對接,通過上層結構紐帶,傳送到下一個模式結構中。
功能:在周邊神經系統發揮作用,捕捉遊離訊息粒子,為建立感應新形態而輸送能量。
此模式運作良好的話,個體的感應機能會更穩定。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~70%。
2、垂直形連接模組結構的建立
結構:垂直形、離散型結構。
功能:向外擴散資訊粒子,透過調整扭矩,可調節擴散的量度和角度。
從更高的角度來看:透過這種擴散方式,進行資訊模組間的對接,能對接的範圍很廣,包容性也很強,從某些層面來說可以做很多事情。
開發和利用這些結構,可以進行一些有目的性的遊戲操作。
(目前該層面研究較少,未來可能會增加相關研究。)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60~70%。
3.倒椎滴漏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結構:倒椎形、滴漏型結構。
功能:有3層滲透結構:
第1層的功能是過濾:將一些較大的雜質粒子或粒子團排除在外。
第2層的功能是轉化:將過濾進來的雜質粒子進行打散和重組。
第3層的功能是精微化:轉變為個體可以吸收的新粒子。
整個結構類似雜質粒子的回收和轉換的功能。
此結構的功能可以很好地維持個體機能的循環運作。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40~60%。
4.翻滾波浪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結構:有幾種不同的翻滾波浪形態,根據不同的反應模式進行形態的調整,整體呈現鏈條形。
功能:反應模式有3種:
第1種:繼承演化型:螺旋式翻滾。在翻滾中接納並吸收外界觸發而產生的資訊粒子,進行發酵演化。
第2種:對抗排斥型:閉合型翻滾。在翻滾中撞擊其它資訊粒子,對機體相關運行起到較為穩定的保護作用,所以是機體必不可少的核心功能之一。
第3種:互助交換型:觸角迴轉式翻滾。在翻滾中接收外界訊息的同時,把自體訊息傳遞出去,並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給相應的其他部位,同時也從其它部位中獲取其它的訊息,從而進行這種交換互動的循環。
3種形態互相配合、呼應、合作,形成一套完整的運作機制。
此模式與人體的自然和諧的發展有關。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40~50%。
5.半月遞進型模組結構的建立
結構:半月形,遞進結構。
功能:此模組有5層遞進結構,是神經元等微小單位的大本營,在這裡製造和重組品種繁多的微小單元,並進行調配,輸送到不同的地方。
第1層:根據需要來製造不同的微小單位。
第2層:依功能進行分類儲存。
第3層:依需求進行調配組合。
第4層:依所需進行對外輸送。
第5層:回收和調整以便再次利用。
此模組有雙層基底,可以確保整個過程順利進行,機體中充滿了流動的原始密物質。
該物質是生命機體重要的基礎構成元素,是機體能動性的來源。
量化數據:人類平均70%左右。
6.豎條狀風鈴排S形模組結構的建立
結構:垂直條狀的,風鈴,一排一排的,S型。
功能:豎條狀的風鈴相當於訊息的觸發器,是訊息的點性觸發系統,屬於資訊焦點屬性的捕捉與處理。
當原始資訊粒子以獨立粒子形式穿過模組時,觸發器會自動對其進行捕捉,然後透過分析,根據不同的功能進行分類,之後再重新調配和組合,變成一種螺旋狀波的形式進行訊息傳導。
但是,這個過程會對原始資訊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和變形。
因此,在模組的末端,會有一個還原系統,把波形的資訊恢復到原始資訊粒子的狀態。
量化數據:人類普遍40-5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