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吾氏的文章《意識強度是什麼》,簡單分享了意識強度的層次。
本文繼續分享意識強度中的「意識強度檢測點」。
*注意:意識强度監測點=「意識強度練習點」=意識强度提升點。
意識強度檢測點,大檢測點有幾百個,小檢測點有幾萬個。
這些檢測點是意識強度的專業研究組織從無數億年(翻譯成地球人的虛擬時間概念)的研究中逐漸累積的實驗數據。
主要使用意識強度檢測儀進行測試,客觀性最大化,屬人性最小化。
本文分享最常用的大檢測點。
為了方便實驗和管理,意識強度提升點依照功能種類,分為不同的「功能區」。
以下分享「第1區」的檢測點。
----------目錄----------
1.自動化程度vs自主化程度(自由意識)
2.反應固化程度vs反應變通程度
3.向外歸責程度vs向內反思程度
4.意識分散程度vs意識專注程度
5.思維僵化程度vs思維自由程度
6.勞動認可程度vs享受認可程度
7.陌生人敵視程度vs陌生人友善程度
8.性觀念綁架度vs性觀念自由度
9.自我不滿程度vs自我接納程度
10.心智翻譯扭曲度vs溝通理解還原度
11.抗拒死亡程度(求生度)vs死亡接納程度
12.性別偏見程度vs性別平等程度
13.他人比較程度vs自我比較程度
----------
【一】中央區:心智控制區
心智控制:
心智控制=機器人心智控製程式模式(AI機器程式)。
每個種類,都有量化的數值。
此區域數值屬於“抗性比率”,都是成對的。
所有檢測數值,均顯示為「正值」或「反值」的百分比數值。
正值的最高值為100%。
反值的最高值為0%。
*正測與反測:
意識強度檢測儀,有「正測」和「反測」兩種資料檢測模式。
所有的意識強度提升點,均可“正測”或“反測”,其數值各稱為“正值”或“反值”。
這兩個數值是完全相反的,檢測方式是一樣的,只是顯示方式相反而已。
公式1:正值=100%-反值%。
公式2:反值=100%-正值%。
*正值與反值:
正值與反值,是客觀實驗的量化數值。
與人類主觀的「好壞」觀念沒有任何直接關係。
1.自動化程度vs自主化程度(自由意識)
每個人的心智程序比重不一樣,比重越高,自動化程度越高,自主化程度越低。 即:機器人vs自由人。
此處:自動化=AI機器程式。自主化=自由意識(freewill)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:40-60%(反值)。 (相當於:正值的60-40%。)
最高有80%,但是極少數,即80%自動化(機器人)程度,20%自主(自由人)程度。
也是複合體結構中,靈與體的“抗性比率”,或“控制比率”。
關於靈與體的關係,請參考元吾氏博文《人的多次元複合體結構(2)----靈體中「靈+體」。
2.反應固化程度vs反應變通程度
面對同樣的場景或行為,所採取的反應模式、程序。即:機器人vs自由人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:60-80%(反值)。 (相當於:正值的40-20%。以下同理。)
即60-80%「機器人固化程度」vs相對於20-40%「自由人變通程度」。
3.向外歸責程度vs向內反思程度
當發生責任事件,向外歸因和向內歸因的比重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:60-80%(反值)。 (即60-80%向外歸因,20-40%向內歸因)。
4.意識分散程度vs意識專注程度
心智模式會讓人難以專注,容易產生雜念,分散人的意識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:60%左右(反值)。
非常專注的做一件事情,例如精細手工藝或精細手術什麼的,都需要至少20%以下。
如果強制控制自己去專注,會產生疲勞。
如果沉浸在寧靜的感覺中,會起到靜心的效果。
5.思維僵化程度vs思維自由程度
心智思維佔個人思維比重。多是機械、固化、盲目的程序。
多來自於傳統習俗、社會宣傳、輿論導向等。也屬於信念系統。
典型程序是:這個想法很正常吧,大家不都是這樣嗎。
「固定=安心」等洗腦意識和社會洗腦系統也是配套的程序,和宗教系統也配套。
外部洗腦式宣傳會不斷強化那些模式、程序。
如:物慾主義,也是在T組的引導下創造的,T組給了他們很多靈感。
巨大的虛假世界觀都站在一個巨大的顯而易見的盲區上面。
如:理論,是假設套假設的程序,把自己套進去。
一些真相,程式不想讓你看到,你就看不到、視而不見。
還有幾個是人類原始基礎設定程式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:60-80%左右(反值)。
6.勞動認可程度vs享受認可程度
覺得人必須勞動和工作,社會必須不斷發展。勞動光榮,享受可恥。
例如:不勞動,就沒有安全感、等於沒有責任感之類的程序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在80-90%(反值)。
7.陌生人敵視程度vs陌生人友善程度
未進行任何了解和接觸前的下意識反應,並非針對某個人,而是陌生人這個群體。
源自於人類被程式設定成具有二元競爭意識的種族。
陌生人會被認為是會與自己爭搶食物和地盤的潛在對手,在深層次是有敵視性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在80%以上,幾乎人人都有防衛心。
屬於是類似下意識的程序化反應,在還沒有與對方開始接觸的時候,就已經產生的敵視感。
8.性觀念綁架度vs性觀念自由度
心智模式會創造各種程序觀念,以此束縛人類,讓性本性難以自由發揮。
性觀念越保守的人,內在性慾越強烈。越保守的地區,內在反抗也越強烈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:依地區不同也不一樣,美國30-40%左右,荷蘭30%左右,一些保守地區70-80%(反值)。
9.自我不滿程度vs自我接納程度
人類被設定為對自己不滿意,投射到對周遭和世界不滿意,以產生改造世界的動力。
對自己不滿意產生自卑心,對他人不滿意產生控制心,對世界不滿意產生慾望心。
心智系統有一套完美的標準程序,對照自己,發現自己永遠達不到。
因為個體無法看清自己是什麼樣子,就會相信心智所講的你是什麼樣子,那麼你永遠都不可能達到完美的標準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在80-90%(反值)。
10.心智翻譯扭曲度vs溝通理解還原度
溝通中對方要表達的真實意義,需要透過個體的心智模式才能被個體所理解。
心智模式不同,造成理解力不同,很多意思會被扭曲理解。
用心智去溝通,會很難看到對方的真正本意。
你聽到的,不是對方真講給你的,而是你的心智翻譯給你的,是你的心智告訴你的。所以基本上很難達成有效溝通。
如果一個人主觀太多,也就是心障和偏見很多,那麼很難客觀的聽到對方在說什麼。
如果你發現你聽不懂一個人在說什麼,那麼反而是好事,因為你的心智無法為你翻譯,超過了它的字庫和程式了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:70-80%(反值),普遍還是習慣用心智與人溝通。
理解差異程度在60%以上。只要用頭腦溝通,理解力都比較低。
心智模式就像沒有什麼智商的樣子。
就好像是說,它本身就不具備理解力,是靠那些程序生搬硬靠的。
屬於機械演算法,機器聽音。
所以,經驗豐富的人,見多識廣的人,理解力就會顯得高一點。因為是基於實際經驗,而不是機械演算法、理論推理等虛擬程式。
11.抗拒死亡程度(求生度)vs死亡接納程度
機器人的心智模式會告訴你,不能死,一定要活著,好死不如賴活著。
因為身體死了,心智系統也沒有了,心智不能讓自己消失。
所以不能告訴你:你還有靈魂,靈魂不死。
心智系統自己不想「死」。
心智會編出一堆理由讓你不想死,不能放下這個、不能放下那個,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,讓你產生死亡恐懼。
靈魂不怕死,怕死的是心智(機器人的心智程式)。
這個好像跟對別人的死亡態度是一樣的,就是怕親人死=怕自己死。
無法接受親人離世=無法接受自己離世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:80-90%(反值)。
12.性別偏見程度vs性別平等程度
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性別觀念,父權或女權,長期難以平衡。
也是人類原始程序設定,不停的在對性別有各種評判,不同時期的評判不同。
不是男權就是女權,較難平衡。
包括同性戀的接納度,也是和性別有關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大部分在60-90%(反值),地區不同開放程度也不同。
社會更加包容開放的,偏見就會少一點。很多同性戀本身對性別的偏見反而更高。
原設定的程序,靈體手術不太好修改。一是需要很高權限和技術,二是一般好像也不這麼改。
母系社會的人,是屬於特定時期的實驗。
13.他人比較程度vs自我比較程度
也是人類原始特性(原始程式)。
天性就要跟人比,產生攀比心、競爭心、好鬥心,促進社會發展。
由此也產生一系列的優勢感和歧視觀念。
任何東西都可以讓人類玩成「我強他弱」、「我好他壞」、「我對他錯」、「我正他邪」。
心智強行製造比較,把很多不可比擬的東西拿出來比,產生了許多標準。
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很多比較莫名其妙,根本毫無連結。
這個比較,與二元對立有很大關係。
很多對立,都是從比較發展出來的意識程序。
量化數據:
人類平均:90%左右(反值)。
【第1區檢測點完】